安全合理用药 药品的基本知识 常见疾病的用药 常见的用药误区
中国药学会发布2023年公众十大用药提示
2023-11-29 来源:国家药监局 作者:中国药学会

  2023年11月13日,2023年“全国安全用药月”活动在京启动。本届安全月以“安全用药 健康为民”为主题,在启动仪式上,还发布了2023年公众十大用药提示,就止咳祛痰、高血压用药、降血脂用药等给出详细提示。

  一、“咳”不容缓巧应对,正确选择祛痰药

  咳嗽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引起的一种防御性反射动作,通过咳嗽可以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和气道异物。在呼吸道炎症等病理情况下,呼吸道分泌物的增多可使咳嗽加重,大量痰液还可阻塞呼吸道引起呼吸困难,使病原体滋生易引起感染。当咳嗽无法顺利将痰液排出时,就可考虑使用祛痰药进行对症治疗。

  常见的祛痰药有:

  ● 恶心刺激性祛痰药。代表药物:氯化铵、愈创木酚甘油醚,常与其他镇咳祛痰药配成复方制剂应用,如复方甘草口服溶液、棕铵合剂等。服用后刺激胃黏膜引起轻度的恶心,反射性地引起气管和支气管腺体分泌增加,使痰液变稀,易于咳出。此类药物剂量过大时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如呕吐、腹胀、心悸等,特别是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更应谨慎。

  ● 刺激性祛痰药。代表药物:桉叶油、愈创木酚、安息香酊、松节油等。这类药物主要是一些挥发性物质,对呼吸道黏膜具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使黏膜轻度充血,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同时还能湿润呼吸道,通过以上作用使痰液黏稠度下降,易于咳出。同时该类药物还有一定的消毒防腐作用,能抑制呼吸道细菌的生长。

  ● 黏液溶解药。代表药物:溴己新、乙酰半胱氨酸、氨溴索、标准桃金娘油、羧甲司坦等。该类药物能使黏痰中的黏多糖纤维分解,或抑制酸性糖蛋白的合成,同时分解黏蛋白,从而使痰液的黏度降低,易于咳出。酸性较强药物可使乙酰半胱氨酸的作用明显降低,应避免合用。

  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导致痰液增多的原因,并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需要注意的是,祛痰药只是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一个方面,很多时候还需要联合其他多种药物进行综合治疗,因此在应用祛痰药时还要注意合并用药的问题。使用祛痰药时应注意避免同时使用强力镇咳药,因为祛痰药通过溶解和稀释黏痰,增强纤毛运动促进痰液排出,此时合用强力镇咳药,会使得痰液无法咳出,无法达到祛痰的目的,只有剧烈咳嗽者才需要镇咳药进行控制。

  二、秋季腹泻怎么办,及时干预保健康

  秋季腹泻高发于10月-12月,一般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主要表现为呕吐、大便次数增多,呈蛋花汤样或水样,可伴有发热、恶心和腹痛,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和治疗,可能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进而导致死亡等严重后果。

  预防和减少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把好“病从口入”关最为重要。如出现腹泻症状,应结合自身的情况来选择治疗药物。

  1.口服补液盐:腹泻严重者,往往会导致水份和电解质的大量丢失,引起脱水。腹泻治疗的首要原则是预防和治疗脱水,口服补液盐是经济、简便、有效的治疗方式。儿童腹泻可选择口服补液盐III。

  使用补液盐III时,将完整的一袋补液盐用250毫升温开水溶解。水量要准确,否则会导致溶液太稀或太浓,影响渗透压从而影响药品功效。不要将一袋分成几次溶解,无法准确拆分,会影响渗透压和电解质浓度。放凉了可以隔水加热,不要直接往里添加热水。不要添加糖、牛奶、果汁等,以免影响效果。在给孩子喂口服补液盐III时,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如果孩子出现呕吐,停10分钟后再慢慢喂。

  2.微生态制剂(活菌制剂):病毒入侵会造成肠道菌群失衡,适当补充益生菌,有利于维持正常肠蠕动,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正常的生态环境和生理功能,缓解腹泻症状。益生菌宜餐后服用,活菌制剂可用温开水送服,但温度不应高于40℃。多数益生菌的储存有温度要求,一定要按说明书提示储存。

  3.止泻剂:常用的有蒙脱石散,有极强的固定和吸附作用,具有保护消化道黏膜的能力,此类药物本身不被吸收,服用后可吸附毒素排出体外。服药后2小时内应禁食禁水,以避免蒙脱石散与食物发生吸附、黏附,影响药物在疾病部位的覆盖。与一般药物联用建议间隔2小时以上,联用抗菌药物或微生态制剂时,建议先服抗菌药物,再用蒙脱石散,微生态制剂要放在最后,三者要间隔1-2小时。

  三、心梗悲剧时发生,科学预防是关键

  心血管疾病一直以来都是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急性心肌梗死的致死率则排在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一位。一旦发生心肌梗死,就进入了“倒计时模式”,心肌梗死的救治,就是“跟时间赛跑”。

  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因素很多,其中很大一部分与生活方式有关。因此想远离心血管疾病,生活中要注意:

  1.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适当增加体育锻炼、改善睡眠、合理饮食、保持健康的体重、保持心情放松,无论是对预防心梗,还是心梗后的康复都至关重要,这些是任何药物或者治疗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2.定期体检:每年参加一次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极为重要,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另外,除了常规检查,可以增加一项颈动脉超声检查,通过无创的超声可以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如果发现颈动脉斑块,有多个危险因素(如吸烟、血压高、血脂高和血糖高等),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他汀类药物治疗。

  3.药物预防: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是发生过心梗的人群,应积极开展二级预防。需要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选择服用药物预防心肌梗死,改善预后。如抗血小板药物、调脂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等,切不可随意停药。

  四、不可忽视高血压,合理用药不乱来

  高血压是一种较为高发和常见的疾病,高血压治疗应听从心血管医师的治疗方案,有的放矢的治疗才能事半功倍。

  临床使用的降压药主要有五大类

  ●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的应用相当普遍,代表药物硝苯地平、非洛地平、苯磺酸氨氯地平等,这类药物比较适合高血压伴有动脉硬化的患者。该类药降压安全持久,但可能会引起譬如面部潮红、脚踝水肿等问题。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代表药物为卡托普利、依纳普利、贝那普利等,比较适合高血压伴有蛋白尿或者糖尿病、心脏形态改变的患者。它们的降压效果明显,且有助于提升心功能,但部分病人服用后会有干咳不止的不良反应。

  ● 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代表药物有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等,这类药物适用于高血压伴有糖尿病,或者高血压伴有蛋白尿的人群。

  ● β受体阻断剂,代表药物有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主要针对舒张压高为主的高血压,对焦虑症及精神因素主导的高血压有较好的效果,适合高血压伴有心动过速,或者是伴有心绞痛、心肌缺血的患者。

  ● 利尿剂主要是通过减少血液容量达到降压目的,代表药物有氢氯噻嗪、吲达帕胺等,适合与其他类型的降压药物联合应用。

  降压药物使用还应遵循以下原则:遵医嘱,小剂量起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可以维持血压长效稳定;联合用药,小剂量多药联合优于大剂量单药;个体化用药,要兼顾患者的耐受性和药物的有效性。

  五、降脂常用他汀药,四大注意要谨记

  他汀类药物作为最为经典和有效的降脂药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高脂血症人群。日常要注意清淡饮食,以低脂、低盐均衡饮食为主,注意减少胆固醇的摄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并且需要适量的锻炼。除此之外,使用他汀类药物时要注意:

  1.注意服药时间。胆固醇的合成有昼夜节律,夜间合成最多,所以大多数他汀类药物都建议在临睡前服用,但是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作用比较持久,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服药即可。要按照医嘱定量服用,如果漏服了药,想起来要及时补服。也有的可能到下一次用药的时间,需要服用两倍的药量。

  2.长期坚持服药。降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绝大部分患者来说,即使血脂已经恢复正常了,也需要继续服用他汀类药物,但是需要定期监测血脂、转氨酶、肌酸激酶等,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3.谨防不良反应。大多数患者对他汀类药物的耐受性良好,副作用通常较轻且短暂,一般不需停药。但是一旦发现出现肌肉酸痛或无力、肌肉痉挛、尿液颜色变深等不良反应,一定要立即停药、及时就诊。在医生的建议下做相关的检查,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4.注意相互作用。他汀类药物与许多药物之间都有相互作用,会导致治疗作用降低或者不良反应增多,在合并使用其他药物时,一定要咨询医生或药师。此外,在服药期间也不要食用西柚或者西柚汁,会增大对肝脏和肌肉的损害。

  六、儿童常用口服药,不同用法要知道

  儿童用药与成人用药有一定区别,剂型方面通常会考虑到儿童的特点。目前儿童常用口服剂型有干混悬剂、颗粒剂、口服液体制剂、片剂和胶囊等。其中口服液体制剂包括溶液剂、糖浆剂、混悬剂等,片剂包括咀嚼片、缓控释片、泡腾片、分散片等。

  在选择用药时,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的药物,综合考虑药物效果和儿童的接受度。一般而言,3岁以下儿童吞咽能力差,不宜直接吞服药片、胶囊等固体药物,可以选择颗粒或液体剂型的药物。对于大孩子就可以选择片剂或者咀嚼片,更方便一些。不同的口服药物剂型,其用法也不尽相同。

  ● 颗粒剂、干混悬剂:服用前需用适量温开水搅拌溶解后服用。

  ● 口服液体制剂:用量杯或按瓶体刻度精确倒取,不可用嘴直接接触瓶口服用。

  ● 混悬剂、糖浆剂及其他液体制剂:需精确量取药液,服药前应充分摇匀。

  ● 泡腾片:注意不可直接吞服,因为泡腾片中加入了能产生二氧化碳的成分,直接口服药品在口腔内遇水瞬间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有缺氧窒息的危险。所以在服药前需先将药片加适量温水完全溶解,待气泡全部消失后再口服。

  ● 咀嚼片:服用时可不饮水,直接在口腔中咀嚼或吮服使其溶化后吞服即可。

  ● 分散片:如果孩子还小,不能吞咽片剂,大部分分散片可以用水化开后喂服。如果是不可溶后服的药物,建议更换至更适合的剂型。

  七、滴用眼药无需多,1-2滴达到治疗量

  眼药水是眼科疾病常用的药物剂型之一,对于许多眼科疾病,眼药水都有直接、快捷的治疗作用。滴眼药水前一定要彻底清洗双手,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接触眼睛,以免造成眼部的感染,滴眼药水的时候,可用食指将下眼睑下拉与眼球分开,将眼药水点在结膜穹窿内,滴一至两滴即可。

  正常人群结膜穹窿内最大的液体容量为20-30微升,其中正常泪液量约为7-10微升,结膜穹窿最多只能容纳20微升的药液。市售的眼药水因为包装不同、开口大小不同,导致滴的药滴大小不等,每滴药液的平均体积约40微升,已经超出了结膜囊容量。因此当眼药水滴入后,大约有一半的药液从结膜穹窿溢出流出眼外,这是正常的现象。

  一滴眼药水已经达到了治疗剂量,无需增加药量。多点几滴不会带来更多的吸收,除了浪费还可能使不良反应风险增加。如某些药物如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硝酸毛果芸香碱滴眼液等药物,用量加大,溢出眼内,经鼻腔或口腔吸收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建议滴完眼药水后,建议用手指轻轻按压眼内角鼻泪管处,至少2分钟,以减慢药液排入鼻子,从而增加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八、药物治疗有疗程,频繁换药扰疗效

  很多公众对药物治疗效果的期望很高,总希望吃完药后疾病的症状就可以明显改善,如果吃了一两次效果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就认为这个药物不起作用,自行立即更换为另外一种药物,特别是一些非处方药,如感冒药、解热镇痛药等。但频繁换药不仅不能够对疾病的治疗带来好处,还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细菌产生耐药性等。所以,应对更换药物有正确的认识。

  药物发挥作用不仅取决于药物本身,还取决于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如口服药物需经过吸收、分布才能到达相应的部位,因此药物在血液中浓度的升高需要一定的时间,即使达到生效浓度,也需要给药物发挥药效作用的时间,通常无法做到立马起效。频繁换药可能导致药物浓度不足,影响治疗效果。不同的药物的起效时间也不尽相同,如某些抗抑郁药物甚至需要2周左右起效,如果心急频繁更换药品反而会导致抑郁症状的加重。而对于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感染性疾病而言,没有指征随意频繁抗菌药物还易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使得原本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疗效降低甚至无效,故一般需用药一段时间后进行临床效果评估,确有更换指征时再进行更换。

  在开始使用一种药物治疗时若药物疗效不明显,需考虑是否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存在不足,应遵医嘱调整用药剂量,不宜频繁换药。应根据疾病的进展,并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再决定是否更换。

  九、药物种类有不同,有些嚼服更有效

  平时服用口服药物的时候,大多是整片吞服,不宜嚼碎服用。比如有些药物做成缓释片或控释片,药片的结构可以保证药片到胃肠道才受控制地分解吸收。如果嚼碎服用,会使缓慢给药变成快速吸收,短时间内大量吸收药物,会带来更多的用药风险。还有一些肠溶片,在肠道内吸收更充分或对胃有一定的刺激性,如果这类剂型的药物被嚼碎了吃,可能会影响吸收效率或刺激胃黏膜。

  但是,有些药物却比较特殊,需要嚼碎后服用,直接吞服的话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一般来说,药名中带有“咀嚼片”字样的药品都建议充分咀嚼后服用。如酵母片、乳酸菌素片,整片吞服后在消化道内不易溶解,在胃内形成黏性团块,影响药物的作用。嚼碎后服用有利于加速药物的释放,从而加速药物在消化道内溶解吸收,以充分发挥药效。

  消化系统用药中主要是一些抗酸药、胃黏膜保护药及助消化药需要嚼碎服用。如复方氢氧化铝、铝碳酸镁等,适合在饭前半小时嚼碎服用。它们被咀嚼后会分散成微小颗粒,增加药物和病灶的接触范围,覆盖在消化道黏膜上,形成保护膜,从而减轻了胃内容物和胃酸对胃壁溃疡的刺激,促使溃疡尽快愈合。

  紧急情况下使用心血管系统用药如心绞痛发作时,可将硝酸甘油嚼碎后舌下含服,便于药物溶化,加速药物的吸收,可迅速缓解心绞痛。

  此外如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钙剂,此类制剂质地较重、崩解较慢,嚼碎后服用不但有利于钙离子的吸收,还可减少胃肠负担。

  在服用药品时,我们需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遵医嘱服药。

  十、服药用水需注意,喝多喝少有讲究

  我们在吃药的时候多数情况下都会用水送服,其实,吃药时应该喝多少水也是有讲究的,每种药物都有自己的“最佳饮水量”,只有喝对了,才能保证药效。应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服药,服用药物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以下药物服药时应当多喝水:

  ● 抗菌药物:磺胺类以及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代谢产物在尿液中的溶解度低,容易在泌尿系统中形成结晶,有引起泌尿系统结石的可能性,多喝水可以预防。

  ● 抗痛风类药物:由于会促进尿酸排泄,也应当多喝水,以免尿酸在体内形成结晶无法排出。

  ● 解热镇痛类药物:感冒发烧时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等,服药后会引起人大量排汗,有可能导致水电解质失衡,这时补水十分重要,有助于防止脱水。

  ● 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的阿伦仑酸钠等,有刺激上消化道粘膜的副作用,建议用满杯水送服。

  ● 有些药物的起效方式特殊,用药时要少喝水:

  ● 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氢氧化铝等,通过在胃粘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达到治疗效果,大量喝水反而会影响药物疗效,用药后1小时内尽量不要喝水。

  ● 部分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此类药物同样通过覆盖消化道粘膜起到治疗效果,也应当少喝水。

  ● 糖浆类止咳药:这些药物是靠黏附在咽喉部发挥作用,使药物充分发挥疗效。建议服用后15分钟内不要喝水,避免将粘附在咽喉部位的药物冲掉。

实时在线
7601人

版权所有:湖南省药学会     主办单位:湖南省药学会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1430000501422439U
备案号: 湘ICP备19000421号-1(湘)-经营性2023-0166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110200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