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名称 | 双氯苯唑青霉素、双氯青霉素钠、维拉西林 | |||||||||
英文名称 | Dicloxacillin | |||||||||
基本药物 | 非基药 | |||||||||
医保备注 | 非医保 | |||||||||
处方或非处方药 | 处方药 | |||||||||
妊娠期用药方式 | 口服给药 | |||||||||
孕妇用药安全分级 | B | |||||||||
适应证 | 适应证同苯唑西林。 | |||||||||
药理作用 | 耐酸耐酶,口服生物利用度为56%~85%。t1/2为0.7小时,易透入脑脊液。作用强于苯唑西林,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的感染。 | |||||||||
不良反应 | 偶见胃肠痉挛、腹泻等,其余参阅青霉素钠。 | |||||||||
肝损伤 | ⑴肝毒性:
双氯青霉素治疗过程中并无导致血清酶升高的情况,极少情况下导致临床症状明显的胆汁淤积型肝损伤。肝损伤发作期为1至6周,血清酶升高一般表现为胆汁淤积型肝损伤,但是也存在混合性损伤的病例。临床表现为黄疸和瘙痒。可能出现发烧、皮疹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症状,但症状不明显,自身抗体合成比例极少。氟氯西林(别称氟氯青霉素)和氯洒西林出现类似肝损伤的频率更高,口服异恶唑基类青霉素结构和活性与双氯青霉素类似,但尚未在美国批准使用。 ⑵损伤机制: 双氯青霉素治疗后出现的异质性胆汁淤积型肝炎的致因尚未查明。过敏症状(皮疹、发烧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不常见,肝损伤通常不伴有青霉素超敏性反应的症状或体征。但是,重新使用该药物可能导致肝损伤迅速复发,这表明肝损伤的作用机制为超敏反应。高龄患者出现肝损伤的频率更高。目前与双氯青霉素相关的肝毒性病例极少,因此无法证明可能与HLA相关,例如HLA-B*5701(已证明氟氯西林具有该联系)。 ⑶肝损星级:★★ |
|||||||||
用法用量 | 口服:一次0.25~1.0g,每6小时一次。肌内注射:一次0.25~1.0g,每6小时1次。 | |||||||||
剂型规格 |
|
版权所有:湖南省药学会 主办单位:湖南省药学会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1430000501422439U
备案号: 湘ICP备19000421号-1,(湘)-经营性2023-0166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110200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