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名称 | 三棵针、铜针刺 |
英文名称 | Berberis Pliretii Schneid |
是否批准注册 | 2015版药典收载 |
来源 | 本品为为小檗科植物细叶小檗、刺黑珠、蓝果小檗、猫刺小檗、匙叶小檗等多种植物的干燥根、茎及茎皮。 |
基本药物 | 基药 |
医保类别 | 2021版医保支付 |
性状 | ⑴细叶小檗,根圆柱头形,有分枝,稍扭曲,直径0.3~1.2cm。表面黄棕色,粗糙,有纵皱纹及支根痕,部分外呈鳞片状外卷或剥落。质坚硬,折断面纤维性;横切面皮部窄,黄棕色,木部鲜黄色。气无,味苦。 ⑵刺黑珠 根圆柱形,稍扭曲,有分枝,直径0.3~0.7cm。表面灰棕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外皮剥落处露出灰黄色木部。质硬,折断面纤维性;横切面皮部薄,棕色,木部黄色。气无,味苦。 ⑶蓝果小檗 根圆柱形,扭曲较明显,有分枝,直径0.15~0.6cm。表面褐棕色,有明显纵皱纹及支根质硬,折断面纤维性,皮部薄,棕色,木部鲜黄色。气无,味苦。 ⑷猫刺小檗、匙叶檗根圆柱形,稍扭曲,有少数分枝,长10~15cm,直径1~3cm。根头粗大,向下渐细。外皮灰棕色,有细皱纹,易剥落。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鲜黄色。切片近圆形或长圆形,稍显放射状纹理髓部棕黄色。气徽,味苦。以色黄、苦味浓者为佳。 |
采收加工 |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须根,晒干或切片晒干。 |
性味归经 | 性寒,味苦;有毒。归肝、胃、大肠经。 |
功能主治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泻痢,黄疸,湿疹,咽痛目赤,聍耳流脓,痈肿疮毒。 |
形态特征 | ⑴细叶小檗,落叶灌木,高1~2m.老枝灰褐色,具光泽,幼枝紫褐色,密生黑色疣状突起,刺短小,通常单一,生于老枝或干枝条下端的刺有时3分叉,长4~9mm。叶簇生;无柄;纸质;叶片狭倒披针形或披针状匙形,长1.5~4cm,宽5-10m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鲜绿色,下面淡绿或灰绿色,具羽状脉。总状花序下垂,长3~6cm,有花6~20朵;萼片6,花瓣状,排成2轮,长圆形或倒卵形;花黄色,外面带红色,直径6mm,花瓣6,倒卵形,较萼片稍短;雄蕊6,长约1.5mm;子房圆柱形,内含胚珠2粒,无花柱,柱头头状扁平。浆果长圆形,长约9mm,熟时红色。种子倒卵形,表面光滑,紫黑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⑵刺黑珠,常绿灌木,高1~3m,茎圆柱形,节间长3~6cm,幼枝带红色,老枝黄灰色或棕褐色,有时具稀疏而明显的疣点。刺坚硬,3分叉,长1~3cm。单叶互生或3片簇生;几无柄;叶革质;叶片长圆状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4~10cm,宽1~3cm,先端急尖,有小尖刺,基部楔形,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或黄色,边缘具15~25个刺状小锯齿,齿距2.5~4mm,叶脉网状密集。花3~10朵簇生,花梗长1~2cm;小苞片披针形;萼片6,长圆形或卵形;花淡黄色,直径约1cm,花瓣6,先端微凹,基部有2枚蜜腺;雄蕊6,长约4.5mm,与花瓣对生;子房圆柱形,内有2-3粒胚珠,柱头头状扁平。浆果卵形至球形,蓝黑色,长6~7mm,直径4~6mm,柱头宿存,无花柱,无粉或微有粉。花期4~5月,果期6~7月。 ⑶蓝果小檗,落叶灌木。幼枝带红色,老枝淡黄色,有小疣点,针刺3叉,粗壮,长1.5~3.5cm。叶披针形,长5~11cm,宽1~2cm,先端渐尖,边缘有刺齿10~24,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有光泽。花2~10朵簇生;花梗长1.6~3.5cm;小苞片卵形;外萼片长圆状卵形;微带红褐色,中萼片与内萼片倒卵形;花瓣倒卵形,先端圆钝,基部有爪;雄蕊长4mm;子房有胚珠4~5。桨果卵球形至椭圆形,被蓝粉,无宿存花柱。 ⑷猫刺小檗,常绿灌木,高达2m。茎直立,多分枝,幼枝淡黄色,具少数疣点,刺坚硬,三分叉,长1~2.5cm。叶簇生,革质;叶片长圆状披针形,稀长圆状倒卵形,长3~6cm,宽6~9mm,先端急尖,基部急狭呈极短的柄,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黄绿色,边缘有5~18个刺齿,齿长1.5~2.5mm。齿长3~7mm,侧脉几与中脉垂直,细脉不显着。花8~20朵簇生,花梗长5~15mm,小苞片2,卵状长圆形,长约2mm;萼片6,排成2轮;花黄色,6瓣,卵形至倒卵形;雄蕊6,离生;子房椭圆形,内含2~3个种子,稀3,宿存花柱长0.5mm。浆果椭圆形,熟时红色,被白粉。花期3~4月,果期8~10月。 ⑸匙叶小檗,落叶灌木,高0.5~1.5m。枝条细瘦,具条棱,幼枝后期变紫红色,老枝暗灰色,散生黑色疣点。刺通常不分叉,坚硬,长1~3cm。叶3~8片簇生;常为匙形或匙状倒披针形,长1~5cm,宽0.3~1cm,先端近急尖,有时具小尖头,基部渐狭成柄,通常全缘,稀具少数细锯齿。简单的总状花序,长2~4cm,花密生,15~35朵,花梗长1.5~4mm;苞片长圆形,稍短或与花梗等长。小苞片通常红色,长约1mm,花瓣椭圆状倒卵形,先端微急尖,基部有2枚蜜腺;雄蕊6,长约1.5mm;子房含1~2粒胚珠。浆果球形,淡红色带紫色,被粉,长及径均为3.5~4.5mm,柱头宿存,无花柱。花期5~6月,果期8~9月。 |
禁忌症 | 尚不明确。 |
注意事项 | 脾胃虚寒者慎用。 |
用药交代 | 验方: ⑴治黄疸:三颗针茎15g。煎水服。(《贵州草药》) ⑵治暴发火眼肿痛:三颗针30g,车前子、光明草、菊花各9g,龙胆草12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60年) ⑶治喉痛:三颗针30g,山慈姑、雪胆各9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60年) ⑷治湿疹、疖肿:三颗针2份、滑石4份、青黛2份、生石膏4份。凡士林调制成25%软膏,涂擦患处。(《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⑸治血痢:三颗针25g,红糖25g。煎水服。 ⑹治刀伤:三颗针根研末,敷伤口。 ⑺治跌打损伤:三颗针根50g。泡酒内服外擦。(选方出《贵州草药》) |
生境分布 | ⑴细叶小檗,生于向阳的砂质丘陵、山坡、路旁或溪边。分布东北、华北及狭西、山东、河南等地。 ⑵刺黑珠,生于海拔1000~2000m的向阳山坡、荒地、路旁及山地灌丛中。分布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⑶蓝果小檗,生长在山地灌丛中。公布河北、四川、云南。 ⑷猫刺小檗,生海拔600~2000m的山坡、路旁及林缘。分布于狭西、甘肃、湖北、四川等地。 ⑸匙叶小檗,生于海拔300~800mm的河滩、戈壁滩或山坡灌丛中。分布秦岭西端甘肃南部至西部、青海东部及新疆等地区。 |
用法用量 | 内服:15~30g,鲜品60~120g,煎服;或泡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
剂型规格 |
版权所有:湖南省药学会 主办单位:湖南省药学会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1430000501422439U
备案号: 湘ICP备19000421号-1,(湘)-经营性2023-0166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110200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