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有院感科的同事在身边,才觉着踏实,觉得安全。”战斗在新冠肺炎一线的许多医护人员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
“非典”有教训
据原卫生部数据,2002年末至2003年8月16日10时,我国内地累计报告非典肺炎临床诊断病例5327例,治愈出院4959例,死亡349例(另有19例死于其他疾病,未列入非典病例死亡人数)[1]。
彼时,我国大部分医疗机构的院感意识薄弱,使得一些医院成为“非典”传播的疫源地,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成为这次非典疫情中的最大牺牲者。
追根溯源,我国的院感防控工作起步于1986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成立了全国性的院感控制学会来推动院感控制工作。1994年,我国颁布第一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2000年将规范进一步修订、完善。2001年颁布了院感的诊断标准,将医务人员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纳入医院感染的范围内,强调院感防控不仅要保护病人的医疗安全,也要保护工作中的医护人员的安全。
如今,走进不少医院,门诊楼前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发热门诊的指示箭头,这便是“非典”留给医院的“印记”。在我国院感管理的发展历程中,“非典”的影响远不止这些。
“非典”的惨痛教训,为卫生健康系统敲醒警钟,同时也推动院感防控工作从一种具体职能提升到体系建设,并且国家层面也进行了长期的规划部署。
2006年,原卫生部成立了医院感染控制标准委员会,从法律法规层面指导院感防控工作。标准委员会成立后,还制定了标准框架体系,并按具体监控工作的重要性,顺序制定了医院感染的标准。
2009年,该委员会颁布我国第一批院感标准,包括院感监测、手卫生、消毒供应中心、隔离技术规范等。2012年,委员会又公布了第二批标准。
在管理层面,《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于2006年出台;2012年,原卫生部又制定了医院感染控制的3年行动规划,要求各省市成立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心,着手成立国家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心。
层出不穷的政策文件,使得医院对于频繁督促医护人员注意手卫生等不起眼儿的“小事”的态度,由不重视转变为不得不重视。
意识在升级
今年春节,新冠肺炎暴发。照比17年前,这一次在院感防控上,从主管部门到医疗机构,显然都多了一份专业与从容。
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伊始,国家卫生健康委、各级医院感控中心先后出台环境消毒、医护防护等操作流程,部署院感防控工作。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位于此次疫情重灾区武汉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1月7日至1月27日感染科共收治75例新冠肺炎患者,科室无一例医护感染。
问及这份成绩优异的答卷是如何交出的?该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余追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日常,我们一直反复强调医护人员的感控意识,要求针对不同级别的传染病,都要做好相应防护。”
重大疫情前的院感防控水平,也是医院日常院感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些年,以手卫生意识、耐药细菌的监测等为代表的与院感息息相关的指标,都被医院纳入科室的绩效考评之中,医护工作者对于院感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手卫生宣传月活动已经连续举办7年,临床参与率逐年提升。正如该院院感科主任张霁接受健康界采访时所言:“医院感控不仅是一项技术性的管理运动,更是一场观念的传播,而手卫生是我的第一个抓手。手卫生最能代表院感精神——防控感染,它能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是任何标准医疗操作不可忽视的环节。”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腹部肿瘤科对手卫生也同样重视。健康界了解到,在华西医院腹部肿瘤科每间病房的入门处,都放置了速干手消毒液,并在消毒液旁张贴了六步洗手法的步骤及温馨提示语,由总务护士进行监督,并定期更换消毒液。
这些举措大大方便了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前后及时消毒手部,提高了手卫生的依从性,同时也为医院院感防控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关注品质保安全
追根溯源,宏观政策和医护意识不断升级的目的在于,给患者一个更高级别的安全保障。
“五种多重耐药菌—金黄铜绿肠球菌、大肠鲍曼多艰难”“七个危险因素—锐器免植入、三管一切口”……这些口诀,近些年深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每一位医护工作者脑海中。为了便于医护人员记忆临床中常见的琐碎院感重点,齐鲁医院将院感知识形成便于记忆的口诀、口袋书,既不增加员工的临床负担,又能很好的融入临床、服务临床,让患者更加安全。
说起院感防控与患者安全,不得不提临床中最常见的治疗手段静脉输液,其中基础输液作为静脉用药的载体,其质量高低对于保障患者安全的影响举足轻重。
美国纳西州卫生部门曾接到报告,有一名56岁的患者在医疗机构使用注射液后感染了曲霉菌性脑膜炎,纳西州卫生部门联合CDC进行调查发现收到的519例患者标本,其中173人证实感染,并且153人就是感染嘴突脐孢子菌。
类似事件在医疗领域不算少见,为了避免使用注射剂时发生院内感染等不良事件,医院以及整个医药行业都在质控方面不断完善,例如在细菌内毒素、漏液率及注射液配置等指标在合格的基础上精益求精。
此外,高品质的注射剂包装与设计也是保证患者静脉用药安全的重要“关卡”。中国医药包装协会在2018年8月24日,发布并实施了《基础输液临床使用评估指南》(下称“评估指南”),从行业层面为医疗机构评定注射剂质量提供参考标准。
已有企业对标评估指南持续优化注射液包装技术与设计理念。如市场上的一些全密闭软袋注射剂采用独立的双管双阀设计,专口专用,减少配置和输液过程中的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从而确保用药更加安全;也有利用射频焊封等先进技术取代热焊封,大大降低药品漏液事件的发生,有文献报道这种技术的优化甚至可以使其漏液率降至0.0014%[2];同时,优质的全密闭输液软袋可以不需要外接排气针或带排气阀的输液器即可排空,药液残留量低于标识容量的5%、甚至2%以下[3],而隔绝了外界空气与输液的接触,也可大大降低患者交叉感染的风险。
疫情防控,院感先行。经过非典的洗礼,以及十几年来我国院感防控体系的不断构建和完善,医护人员的意识不断增强,药械品质不断升级,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将指日可待。
数据的参考文献
[1]引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2003年8月16日非典型肺炎疫情通报
[2]李培云等.静脉配置中心成品漏液的改进及临床效果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7):43-44.
[3]参考百特研发部门针对100ml及以上规格百唯安输液产品的实验结果
行业指南及文献
中国青年报《武大人民医院一科室收治75例患者无医护感染》
健康界《院感无小事 看这家医院如何借孙子兵法推广手卫生》
健康界《与时俱进的院感防控 需要医生主导多科室协同》
中国医学论坛报 《李六亿:SARS十年 院感监控的昔与今》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现状及管理对策》
版权所有:湖南省药学会 主办单位:湖南省药学会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1430000501422439U
备案号: 湘ICP备19000421号-1,(湘)-经营性2023-0166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110200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