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耳熟能详的冬病夏治,到底治的是什么呢?中医认为,冬病夏治主要治的是冬季的常见病,如冬季高发的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痛、呼吸系统疾病等,这些疾病很大程度上都与湿气有关。
在风、寒、暑、湿、燥、火这致病的“六淫邪气”中,湿气是最难调理的。中医认为,湿是阴邪,容易伤害阳气,尤其容易损伤脾阳,导致全身多种类型的疾病。
夏季为啥湿气重?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在夏季,尤其是三伏天,温度高、湿度大,人们常常感觉疲惫、身体沉重,即使睡眠充足也会感觉困倦。再加上夏季吃冷饮、吹空调比较多,都会引发湿气过重。除了天气原因外,导致湿气重的还有另外几点原因:
●情志致湿: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各种情绪都会对人体造成影响,如经常生气会引发肝胆湿热、经常忧虑的人容易出现肺和大肠的湿热。
●饮食致湿:经常吃辛辣、寒凉的食物易伤脾胃,尤其是在夏季,辛辣、寒凉的饮食容易导致代谢紊乱,湿气更难以排出。
●药物致湿: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需要长期用药,容易引起肝胆湿热、脾胃湿热。
●环境致湿:梅雨时节、三伏天气,室内加湿器使用过度,都会引发体内湿气。
●不良习惯致湿:现在学习、工作、娱乐都让人睡得很晚。中医讲,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到了休息时间还不睡觉,肝脏会继续工作代谢,得不到休息。此外,熬夜要用眼,更加剧了肝脏的负担,引起肝胆代谢紊乱,诱发肝胆湿毒。经常熬夜的人会感觉头昏脑涨、眼干涩、胀痛,胁肋疼痛等,这些都是肝胆湿热的表现。
去湿气的五种方法
▶控制情绪:要学会控制情绪,强烈不良情绪会刺激正常人的身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可导致疾病的发生,而愤怒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不良情绪。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该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尝试用乐观的情绪面对事情。
▶清淡饮食:肠胃系统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保护肠胃最好的方式就是清淡、适量、均衡饮食。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食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经常食用。在烹调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时,最好加入葱、姜,以降低蔬菜的寒凉性质,“冬吃萝卜,夏吃姜”是有道理的。
▶运动出汗:运动可缓解压力,出汗可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球类、游泳等运动,有助于活化气血循环,增强体内水分代谢。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缺乏运动,这些人常常因为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湿热病症。
▶改变环境:经常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就容易导致湿气入侵体内。因此睡觉不要睡在地板上。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不要盖潮湿的被子;洗完澡后要及时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
▶食疗祛湿:很多我们常吃的食物都可以起到除湿的作用,如薏米煮粥、淮山煲汤等。薏米,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红豆,有健脾止泻、利水消肿的功效。将薏米和红豆加水煮熟后食用,可以利尿、除湿。此外,还可以选择红豆、茯苓、淮山、党参等放到煲汤材料中,煲成粥或者煮水喝,可以利尿、除湿,对水肿的人尤其有效。这两种方法都有利尿的作用,不适宜尿多的人食用。
介绍几道祛湿药膳
▎茯苓粥
主料:茯苓粉20克,粳米100克。
配料:盐、生姜粒各适量。
做法:粳米洗净后,与茯苓粉同时入锅,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文火炖至软烂,加盐与生姜粒,搅拌均匀即可食用。
服法:每日两次、早晚食用。
功效:健脾祛湿。
▎冬瓜粥
主料:冬瓜100克,粳米100克。
配料:盐、葱各适量。
做法:冬瓜带皮切成小块,与粳米一起放入砂锅,加水并文火煮至瓜烂米熟成粥状即可食用。
服法:每日上下午随意食用。
功效:利水渗湿。
▎双花饮
主料:金银花5克,菊花3克,绿茶3克。
配料:红糖10克。
做法:将材料置于杯中,冲入200毫升沸水,盖上杯盖,泡发10分钟。
服法:每日1剂,分3次饮用。
功效:解毒利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