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作用
胰岛素通过与靶组织(主要是肝、脂肪和肌肉)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胰岛素受体)结合后起作用,然后引发一系列生理效应。其主要作用是增加葡萄糖的穿膜转运,促进靶组织葡萄糖的摄取,促进葡萄糖在细胞的氧化、利用;抑制肝糖原分解、促进糖原合成,抑制肝葡萄糖输出;促进蛋白质和脂肪合成,总的效应是降低血糖,并有抑制酮体生成作用。此外,与生长激素有协同作用,促进生长、促进钾向细胞内转移,并有水、钠潴留作用。
●不良反应
⑴低血糖反应:与胰岛素剂量偏大和(或)与饮食不匹配有关,例如对胰岛素需要量的变化、胰岛素注射后动力学的改变、注射胰岛素后未及时进餐或经行较剧烈的体力活动(肌肉摄取葡萄糖增加)时,多见于Ⅰ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接受强化胰岛素治疗者。当从动物胰岛素改用人胰岛素制剂时,也容易发生低血糖。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可因血糖下降的速度和低血糖的程度而不同。通常,若血糖下降速度快,可出现以交感神经兴奋为主的症状例如无力、饥饿感、出冷汗、皮肤苍白、心悸、兴奋、颤抖、神经过敏、头痛等;若血糖下降速度缓慢或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下降且降低程度较重,者出现一神经低糖症为主的表现,例如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意识模糊、瞌睡、严重者偏瘫、惊厥、昏迷、出现病理反射灯。部分病人,尤其已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老年人,可无自主神经变化症状而直接出现中枢神经损害表现,甚至直接出现昏迷,称为未察觉的低血糖。频繁发生(或严重的)低血糖症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致死或致残。应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注意识别机预防和处理。此外,所谓Somogyi现象为病人在午夜发生过低血糖而表现为清晨高血糖,也应注意鉴别而及时调整前一天晚餐前或夜间胰岛素剂量。
⑵水肿:一些病人在胰岛素治疗初期可因钠潴留作用而发生轻度水肿,可自行缓解而无需停药。
⑶视力模糊:部分患者注射胰岛素后视力模糊,为晶状体屈光改变引起,常于数周内自然恢复。
⑷胰岛素抗药性:各种胰岛素制剂有一定的抗原性,并与其种属有关,牛胰岛素的抗原性最强,其次为猪胰岛素,人胰岛素最弱。人体多次接受胰岛素注射约1个月后,其血循环中可出现抗胰岛素抗体。胰岛素抗体有IgG和IgE两类。临床上只有极少数患者发生胰岛素抗药性,即在无酮症酸中毒也无拮抗胰岛素因素存在的情况下,每日胰岛素需要量超过100U或200U。可作相应处理。此现象可于数月至1年内自行消失。如原来用动物胰岛素引起胰岛素抗药性,可改用人胰岛素制剂。
⑸过敏反应:胰岛素过敏反应主要由IgE引起,可表现为局部性和全身性,前者远较后者为多,多由于使用不纯制剂引起。局部性者在注射部位出现红斑、丘疹、硬结,一般在注射胰岛素后几小时或数天发生。全身性过敏反应在注射胰岛素后立即发生,全身出现荨麻疹,可伴有或不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可出现呼吸道症状例如哮喘、呼吸困难、严重者血压降低、休克甚至死亡,这些反应与胰岛素本身过敏有关,体内有高滴定度的IgE抗体。出现全身性过敏反应者,常有以下情况:①曾间歇性使用胰岛素,过敏反应发生于再次用药后1~2周;②对其他药物(例如青霉素)的过敏史;③有较高的对牛胰岛素抗体滴定度。猪和人胰岛素比牛胰岛素较少引起过敏反应。高纯度猪胰岛素(单峰、单组份胰岛素)、生物合成或半合成的人胰岛素引起过敏反应更为少见。对那些必须使用胰岛素但又有全身过敏反应者,应进行脱敏治疗。
⑹脂肪营养不良:是少见的不良反应,在注射部位呈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停止在该部位注射后缓慢自然恢复,为防止其发生,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使用高纯度或人胰岛素制剂后,其发生大减。
●注意事项
⑴糖尿病是慢性病,需长期治疗。在长期的随访中,应注意一些监测项目,一方面是为了控制血糖并达标而在各时点测血糖(例如各餐前、餐后及睡前测血糖)并定期测血糖化血红蛋白,帮助制定降糖药的治疗方案(单独或联合,剂量调整等);另一方面是为了尽早检出各种并发症、伴发病或相关问题,以便采取对策;有些视病情定期检测,例如视力、眼底检查、血脂谱、肝肾功能、尿常规、尿白蛋白排泄率、心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等,以便发现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或神经病变等。
⑵不同病人或同一病人的不同病期,其胰岛素敏感性不同,治疗中应注意个体化,按病情需要检测系统,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下列情况供参考:①孕妇,尤其妊娠中、后期,对胰岛素需要量增加,而在分娩后,由于拮抗胰岛素的胎盘激素消失,产妇对胰岛素的需要量减少。妊娠期糖尿病者分娩后,其体内葡萄糖稳定性也发生变化,某些个体血糖可恢复正常,因此,应于分娩后6周以上复查,按标准重新分类。②不同年龄时胰岛素敏感性也不一致,青春期前的儿童对胰岛素敏感性高,易发生低血糖,宜适当减少胰岛素剂量;而当进入青春期,则其需要量又稍增,在青春期有降低。老年人也易发生低血糖,且频繁。严重低血糖可造成不可逆脑损害,应特别注意饮食、体力活动与胰岛素用量的配合。
⑶下列情况其胰岛素需要量可能会增加:①高热;②甲状腺功能亢进症;③肢端肥大症;④库欣综合征;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⑥严重感染、外伤、大手术;⑦较大的应激情况如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⑧同时应用拮抗胰岛素的药物。
⑷下列情况其胰岛素需要量可能减少:①严重肝功能受损;②在肾功能受损时,由于胰岛素在肾脏的代谢和排泄减少,其需要量也减少,但在尿毒症时,由于胰岛素抵抗,其需要量也随之变化,应监测血糖调整用量;③腺垂体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④其他,如腹泻、胃瘫、肠梗阻,呕吐及其他引起食物吸收延迟的因素等,胰岛素应酌情减量。
●药物相互作用
在胰岛素,若同时应用各种药物,有增强或减弱其降血糖作用,或带来其他影响,应予以注意。以下情况供参考:
⑴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升糖素、雌激素、口服避孕药、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噻嗪类利尿药、苯乙丙胺、苯妥英钠等可升高血糖,联合应用时应调整这些药物或胰岛素的剂量。
⑵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有协同的降血糖作用。尚有其他某些药物如单胺氧化酶抑制药也可增强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
⑶抗凝效应、水杨酸盐、磺胺类药及抗肿瘤药甲氨蝶呤等可与胰岛素竞争性地和血浆蛋白结合,使血液中游离胰岛素水平升高。非甾体抗炎药可增强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
⑷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可阻断肾上腺素升高血糖的反应,干扰机体调节血糖功能,与胰岛素合用有增加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可取消某些具有低血糖反应警示作用的交感神经兴奋表现,并延长低血糖时间,合用时应注意调整胰岛素剂量。
⑸中等至大量酒精可增强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并可引起严重、持久的低血糖,在空腹或肝糖原贮备较少的情况下更易发生。
⑹氯喹、奎尼丁、奎宁等可延缓胰岛素的降解,使血中胰岛素弄的升高从而加强其降血糖作用。
⑺钙通道阻滞药、可乐定、达那唑、二氮嗪、生长激素、肝素、H2受体拮抗药、大麻、吗啡、尼古丁、磺吡酮等可影响糖代谢,使血糖升高,如合用这些药物,胰岛素需要量可能需适当加大。
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溴隐亭、氯贝特、酮康唑、锂制剂、甲苯咪唑、吡多辛、茶碱等可通过不同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而降低血糖,若与这些药物合用,胰岛素宜适当减量。
⑼奥曲肽可抑制生长激素、胰升糖素及胰岛素的分泌,并使胃排空延迟几胃肠蠕动减缓,引起食物吸收延迟,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故在开始应用奥曲肽时,胰岛素应适当减量,以后再按血糖调整剂量。
⑽吸烟可通过释放儿茶酚胺而拮抗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吸烟还可减少皮下组织对胰岛素的吸收,因此,正在接受胰岛素治疗且平时有吸烟习惯的糖尿病患者,当突然戒烟是应当适当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或按血糖情况加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