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病种名称:缺血性心肌病
- 专科:心血管内科
- 疾病编码(ICD_10):I25.501
- 病种名称拼音首字母:QXXXJB
- 备注:第一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ICD-10:I25.501),由冠心病引起的严重心肌功能失常的心肌病(由缺血性功能障碍及冬眠心肌所致的心力衰竭,广泛心肌纤维化,多次心肌梗死单独或联合产生的症状),不包括孤立的室壁瘤和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的其它结构异常或并发症如乳头肌功能失常(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穿孔和心律失常等。
- 适用医院:县医院适用版
- 公示年份:2017
- 选择用药:药物治疗:
1.利尿药物:对于水钠潴留患者、尤其是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早期应用利尿剂可控制肺淤血和外周水肿,明显改善症状。
2.洋地黄类药物:对于改善心功能有益,尤其是对尚有心肌储备能力的心肌作用更为明显,而且对于控制患者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包括房颤等)也有一定的价值。
3.血管扩张剂:可以降低心脏的前负荷,减轻肺淤血的症状,降低心脏后负荷增加心排出量。虽然从长期看对提高存活率和预后影响不显著,但对于缺血性心肌病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的患者,临床应用后可明显改善症状。
4.抗心肌缺血药物: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等。
⑴β受体阻滞剂:无禁忌证者24h内常规口服。
⑵硝酸酯类: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及静脉滴注维持,病情稳定后可改为硝酸酯类药物口服。
⑶钙离子拮抗剂
5.抗凝药物:抗凝治疗对于防止血栓栓塞有效,除非有禁忌,一般可考虑给予抗凝剂。
5.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心律失常时应用,使用时应充分考虑它们的负性肌力作用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影响,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十分常见,胺碘酮对室性心律失常等的治疗效果较好,负性肌力作用小。
6.调脂药物: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
7.镇静止痛药:硝酸甘油不能即刻缓解症状或出现急性肺充血时,可皮下或静脉注射吗啡。
8.对于拟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常规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9.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用于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或心力衰竭、高血压,以及合并糖尿病者。如无低血压等禁忌证,应在24小时内口服。不能耐受者可选用ARB治疗。
10.合并明确感染的患者,抗菌素的应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15〕43号)文件结合临床微生物培养结果选择用药。
11.其他药物:伴随疾病的治疗药物等。
- 临床路径:查看
在线12096人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