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登录湖南药事服务网  登录注册
安全用药科普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安全用药科普 > 安全合理用药常识 > 安全合理用药 > 首剂加倍,病好得快!真的是这样吗?
首剂加倍,病好得快!真的是这样吗?
2020-07-26 来源:湖南药事服务网 作者:lxz

  药物治疗的成败决定因素很多,正确选择药物、患者生理心理状态、合理的用法用量、药物与药物或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环境等多因素都有关。其中用法用量是药师做好药学服务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有些人到医院就医,可能会遇到医生或药师这样的叮嘱:这种药物第一次服用的剂量,应该是以后每次的两倍……这就是很多人疑惑的“首剂加倍”,这样做是不是病就好得快呢?

  首剂加倍,是特指一类与微生物有关的药物临床在使用过程中,使药物在血液中迅速为了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也称坪值在微生物繁殖初期就起到杀菌、抑菌的作用,或者在消化道中迅速重建有益的微生物生态,常常采用首剂加倍的方法——第一次服药时,用药量要加倍
  可见,并不是所有的药物都要“首剂加倍”,首剂加倍是有选择性的,有的药合适,有的药不合适。很多药物恰恰相反,需要“首剂减量”。下面介绍一些需要“首剂加倍”和一些需要“首剂减量”的常用药物,患者使用的时候需要多加注意了。

  首剂加倍的常用药物

  ●抗菌药:典型是磺胺类合成抗菌药,以磺胺类合成抗菌药复方新诺明为例,如首次服用时剂量加倍,6小时即可达有效浓度,能快速杀灭病菌。如第一次服用时剂量不变,则需12个小时才达有效浓度,病菌可能在这段时间迅速增多,加重病情。除复方新诺明外,还有磺胺二甲嘧啶等。这些药物如果不能快速达到有效浓度,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影响进一步治疗,因此需要首剂加倍。

  ●硝基咪唑衍生物类抗菌药:如甲硝唑、替硝唑用来治疗腹腔感染、肺炎、牙周感染等各种厌氧菌感染性疾病,通常需要首剂加倍。但用于治疗阴道滴虫病等感染性疾病时,则无需遵循这样的规则。

  ●抗疟药:口服氯喹治疗疟疾,为迅速控制症状,必须加快血液中药物浓度上升速度,以便及时抑制红细胞内的疟原虫。

  ●微生态药:口服地衣芽孢杆菌颗粒剂(如整肠生)、灭活冻干的嗜酸乳杆菌胶囊剂或散剂(如乐托尔),常用于因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肠功能紊乱,如急、慢性腹泻、消化不良等。

  首剂减量的常用药物

  抗高血压的药物:这类药应该从小量开始服用,待机体适应后慢慢增加剂量,直至达到有效剂量。特别是用于扩张血管降压的药物,最典型的是哌唑嗪,它能扩张血管快速降压,如果首剂剂量太大则可能导致血压下降过猛,引起头晕、头昏等不良反应。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沙坦类);钙拮抗剂(地平类),如氨氯地平、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

  ●β-受体阻滞剂(洛尔类):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

  ●治疗心力衰竭药物:如洋地黄类(地高辛、西地兰);

  ●甲状腺激素:如左甲状腺素,需要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疗效,每2~4周逐步增加剂量,直至最有效剂量,并维持;

  ●他汀类调血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等等。

  以上这些药物剂量与疗效及不良反应息息相关,只有从小剂量开始,再逐渐加大到一般治疗剂量,才能保证用药安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镇静催眠类药物:如安定类药物,由于有诸多不良反应,也应从小剂量开始。而且,由于这类药物容易产生耐受性,因此剂量有越用越大的趋势,故用药时应考虑能以最小剂量达到疗效的情况下,尽量控制在最小有效剂量(用半片或1/3片),如果症状有所好转,则应及时咨询医生,适时停药,避免长期使用而产生耐药性。

版权所有:湖南省药学会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1430000501422439U 备案号:湘ICP备19000421号-1
主办单位:湖南省药学会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110200134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湘)-经营性-2023-0166号
联系电话:0731-85540376 技术支持:长沙康曼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在线4849人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