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类药物到底需不需要做皮试?
2019-01-06 来源:湖南药事服务网 作者:李献忠
头孢类,可能是公众最熟悉的一类抗生素。无论是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还是败血症、脑膜炎,都会用到它。和临床常用的青霉素一样,它同属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征广、临床疗效好,但缺点同样明显——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那么,使用头孢前是否需要做皮肤试验(以下简称皮试)呢?
认为要做皮试的理由
◆在现在这种医患关系下,出于“自保”心理,绝大部分的医院和医务人员认为应该做皮试,可以减少医疗纠纷,避免很多麻烦。尽管心里知道或认为这是不对的,是错误的。
◆相关部门对使用头孢类药物做皮试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
认为不需要做的理由
◆至今未见任何证据证实皮试可以准确预判患者对于头孢类药是否过敏。头孢菌素皮试对过敏的预测作用差这是共识,因此国外不做皮试。
◆头孢皮试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都很高。也就是说,皮试阳性患者被判“头孢过敏”,其实可能一切正常;反之,皮试正常也可能发生致死性过敏反应。
◆目前没有公认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试试验方法。
◆相关部门对使用头孢类药物做皮试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
注意:说明书中写明用药前进行皮肤过敏试验的除外。
但是
这种不能准确预判患者是否过敏的皮试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一旦皮试阳性,医生就会把所有头孢类抗生素全部排出在选择之外,导致患者治疗选择大幅缩窄,可能错失有效的治疗药物。实际上不仅存在假阳性可能,而且对一种头孢过敏时,往往是可以安全使用另一种头孢的。
◆一旦皮试阳性,医生往往转而使用更昂贵、更广谱强效乃至更不安全的抗菌药物,这可能间接促进耐药菌株的产生。
◆皮试阴性结果往往会导致医务人员“虚假安全感”的错觉,觉得皮试阴性怎么会有过敏休克呢?从而延误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预防是关键
既然没有可靠的办法预测过敏与否,那么如何预防就是关键了。
◆问:用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包括既往是否对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或其他药物的过敏史。据统计,与无青霉素过敏史患者相比,有过敏史患者对头孢菌素类过敏的发生危险机率增加了8倍。
◆看:用药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时刻警惕,一旦发生过敏反应,要立即停药。“干预越早,效果越好。”
◆救:及时正确地抢救,对于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反应,立刻停药后就地抢救,保持气道通畅并注射肾上腺素。
抢救更重要
任何注射用药物都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只是概率不同罢了,这是客观存在的,既然如此,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及时抢救就尤为重要了。不过,对于应急抢救,国内一些医护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掌握抢救方法和步骤是必须的:
1)切断过敏原
2)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刻给予吸氧处理,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气管插管
3)抗休克治疗。肌内注射肾上腺素;如肌内注射无反应或是持续低血压,可静脉注射肾上腺素。
4)抗过敏治疗。应早期静脉输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
5)监测心电、血压、脉搏、呼吸。
头孢类抗生素是否做皮试争论多年,希望国家层面的指导意见尽快出来。
◆2018年9月19日,浙江省发布《浙江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指导意见》,指出头孢菌素皮试预测作用缺乏明确的循证依据,不推荐在使用前进行皮试普遍筛查。对于确需进行皮试的,须由临床医生开具皮试医嘱。
以下三种需要做皮试的情况,一定要牢记:
1)药品说明书明确要求进行皮试的;
2)既往有明确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速发型过敏反应史的患者;
3)既往有头孢菌素过敏史的患者,因临床情况确需使用时,应尽量选用化学结构侧链差异大的其他头孢以减少或避免交叉过敏反应的发生,而且使用前应用拟用药品做皮试;皮试和使用前应知情告之并请患者填写相关知情同意书。
◆有抗感染研究的专家透露,在卫生行政部门支持下,感染、变态反应、药学、护理等多学科专家正在起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指导原则》,旨在纠正错误认识和做法,推动取消头孢菌素用药前常规皮试筛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