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 Folic Acid | ||||||||||||||
其他名称 | 维生素M、维生素Bc、美天福、斯利安、Vitamin M、Vitamin Bc | ||||||||||||||
基本药物 | 基药(片剂:0.4mg、5mg) | ||||||||||||||
医保类别 | 医保(甲、乙) | ||||||||||||||
医保备注 | 2023版,口服常释剂型为甲类,注射剂为乙类 | ||||||||||||||
处方或非处方药 | 片剂为甲类非处方药/双跨 | ||||||||||||||
妊娠期用药方式 | 口服给药 | ||||||||||||||
妊娠期用药安全分级 | A;C 如剂量超过美国的每日推荐摄入量 | ||||||||||||||
性状 | 为黄色或橙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在水、乙醇、丙酮、氯仿或乙醚中不溶,在氢氧化钠或碳酸钠稀溶液中易溶。 | ||||||||||||||
贮存条件 | 遮光,密封保存。 | ||||||||||||||
适应证 | 1.抗贫血药,用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主要用于因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贫血; 2.预防叶酸缺乏症; 3.怀孕妇女早期增补叶酸可以降低神经管畸形发生的危险。 |
||||||||||||||
药理作用 | ⑴药效学:叶酸主要在空肠近端吸收,十二指肠也有一定的吸收作用。肠道吸收的叶酸,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内二氢叶酸还原酶作用下,转变为具有活性的四氢叶酸。四氢叶酸是体内转移“一碳基团”的载体。“一碳基团”可以连接在四氢叶酸5位或10位碳原子上,特别是参与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与转化。尿嘧啶核苷酸转化为胸腺嘧啶核苷酸时所需的甲基即来自于携有“一碳基团”的四氢叶酸所提供的甲烯基。因此叶酸缺乏时,“一碳基团”转移发生障碍,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发生困难,DNA合成也受影响,细胞分裂速度减慢,往往停留在G1期,而S期及G2期相对延长,这不仅影响造血细胞,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也可累及体细胞,特别是消化道黏膜细胞。 ⑵药动学:叶酸在胃肠道几乎完全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部),生物利用度为76%~93%,达峰时间为60~90分钟。大部分贮存在肝脏内,体内叶酸主要被分解为蝶呤和对氨基苯甲酰谷氨酸。由胆汁排至肠道中叶酸可被再吸收,形成肝肠循环。本品30%经肾脏排泄,少量由胆汁排出。 |
||||||||||||||
不良反应 | 在肾功能正常患者,本品很少很少中毒现象,偶见过敏反应。有些患者长期服用叶酸后可出现厌食、恶心、腹胀等胃肠道症状。大量服用叶酸时,可引起黄色尿。 | ||||||||||||||
禁忌症 | 对本品及其代谢产物过敏者禁用。 | ||||||||||||||
注意事项 | ⑴叶酸口服可以迅速改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但不能阻止由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神经损害的进展,例如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如果大剂量持续服用叶酸,由于造血旺盛而消耗维生素B12,故可进一步降低血清维生素B12的含量,反而使神经损害向不可逆转方面发展。因此,在明确排除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前,不宜贸然单独使用叶酸治疗。如因诊断不明确而需用叶酸作为诊断性治疗时,其每日用量以不超过0.4mg为妥。 ⑵抗生素类药物影响微生物法测定血清或红细胞中叶酸浓度,常出现浓度偏低的假象,用药前应加注意。 |
||||||||||||||
药物相互作用 | ⑴与维生素C同服,后者可能抑制叶酸在胃肠中的吸收。 ⑵叶酸与苯妥英钠同用,可降低后者的抗癫痫作用。 ⑶甲氨蝶呤、乙胺嘧啶等对二氢叶酸还原酶有较强的亲和力,阻止叶酸转化为四氢叶酸,从而中止叶酸的治疗作用。反之在甲氨蝶呤治疗肿瘤、白血病时,如使用大剂量叶酸,也会影响甲氨蝶呤的疗效。 ⑷抗溃疡性结肠炎药柳氮磺胺吡啶可能减少叶酸的吸收。 ⑸与维生素B12、铁剂合用,可提高治疗贫血的疗效。 |
||||||||||||||
给药说明 | 遇有口服叶酸片剂出现恶心或/和呕吐较剧,或处于手术前后禁食期,或胃切除伴有吸收不良等情况,可选用叶酸钠或亚叶酸钙作肌内注射。营养不良所致的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常同时伴缺铁,尤其在叶酸治疗造血恢复后更易伴发,故在疗程后期可补充铁剂。 | ||||||||||||||
用法与用量 | 口服:成人治疗量,一次5~10mg,一日3次,每一疗程为14日,或用到红细胞数量恢复正常为止;小儿可酌情给予一日5~15mg。预防用量:一次0.4mg,一日1次。 肌内注射:用注射用水1~2ml溶解后(浓度为≤15mg/mL)肌内注射。每日5~10mg,或遵医嘱。 |
||||||||||||||
剂型与规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