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 Nitazoxanide | ||||||||||||||
其他名称 | 硝唑尼特、NZT | ||||||||||||||
是否批准注册 | 国内暂无生产,无进口 | ||||||||||||||
基本药物 | 非基药 | ||||||||||||||
医保备注 | 非医保 | ||||||||||||||
处方或非处方药 | 处方药 | ||||||||||||||
贮存条件 | 密闭避光保存。 | ||||||||||||||
适应证 | 用于治疗隐孢子虫、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引起的原虫性腹泻。 | ||||||||||||||
药理作用 | ⑴药效学:本品为硝基噻唑苯酰胺类化合物,结构类似阿司匹林。本品主要通过干扰丙酮酸-铁氧化还原蛋白酶依赖的电子转移反应发挥抗原虫活性,对厌氧菌(甲硝唑敏感或耐药菌株)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活性强于甲硝唑。对隐孢子虫、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引起的原虫性腹泻有特效,并可用于治疗艾滋病人所患的隐孢子虫病。 ⑵药动学:口服后tmax1~4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8%,药物主要在血浆中带血。代谢物包括替唑尼特、尿水杨酸及氨硝噻唑,其中替唑尼特(硝唑尼特的去乙酰化物)仍有活性。代谢物主要通过胆汁排泄,经肾脏排泄量低于10%。活性代谢产物替唑尼特的t1/2约为1~1.6小时。 |
||||||||||||||
不良反应 | ≥2%的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腹痛、头痛、色尿和恶心、呕吐。有报道儿童腹痛发生率约为7.8%,腹泻和呕吐发生率小于2%。偶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也有出现巩膜呈灰黄色的报道(小于1%),但是否为黄疸所致尚不清楚。与肝功能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尚不明确。也有头痛、低血压和心动过速的报道。 | ||||||||||||||
肝损伤 | ⑴肝毒性:
尚无硝唑尼特导致血清转氨酶升高或明显临床肝损伤的病例。 关于硝唑尼特长期治疗的研究很少。多数对照试验为短期治疗,且未进行血清转氨酶检测。 硝唑尼特已作为辅助治疗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含/不含利巴韦林)联合使用治疗丙型肝炎;这些研究中,多数患者血清转氨酶水平有所改善且无肝炎或黄疸症状急剧恶化的病例报道。 ⑵损伤机制: 硝唑尼特的作用机制是干扰寄生蠕虫和原虫的厌氧代谢(哺乳动物无厌氧代谢)中关键酶的活性。已有硝唑尼特引致超敏反应的病例报道,而作为免疫超敏反应的一部分可能会出现轻度肝损伤。 ⑶肝损星级:★ |
||||||||||||||
禁忌症 |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 ||||||||||||||
注意事项 | ⑴对阿司匹林或水杨酸过敏者、心血管病患者、是肝功能不全者、糖尿病患者、胃肠道疾病患者慎用; ⑵妊娠期妇女慎用。 ⑶用药前后和用药期间应监测血象和肝功能。 ⑷尚未研究本品用于1岁以下儿科患者口服混悬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
药物相互作用 | 当本品与其他治疗指数窄的高血浆蛋白结合药物同时给药时,可能会发生结合位点的竞争。合用时则要注意监测不良反应。 | ||||||||||||||
用法与用量 | 口服给药。宜与食物同服,可减少胃肠道刺激。 ⑴治疗小球隐孢子虫所致腹泻:每次500mg,每日1次,连服3日。儿童剂量:1~4岁,一次5ml糖浆剂(100mg),4~11岁,一次10ml糖浆剂(200mg),一日2次,疗程3日。 ⑵治疗艾滋病患者的隐孢子虫病:每次500mg,一日2次,连服3个月。可改善艾滋病患者隐孢子虫病引起的症状。 ⑶贾第鞭毛虫病:每次500mg,一日2次,连服3日。儿童剂量:1~4岁,一次5ml糖浆剂(100mg),4~11岁,一次10ml糖浆剂(200mg),一日2次,疗程3天。 |
||||||||||||||
剂型与规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