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 Fluorouracil | ||||||||||||||||||||||||||||||||||||||||||
其他名称 | 5-氟尿嘧啶、中人氟安、康宁、菲士康、弗米特、福可、森汀、5-FU | ||||||||||||||||||||||||||||||||||||||||||
基本药物 | 基药(注射液:10ml:0.25g) | ||||||||||||||||||||||||||||||||||||||||||
医保类别 | 医保(甲、乙) | ||||||||||||||||||||||||||||||||||||||||||
医保备注 | 2024版,口服常释剂型和注射剂为甲类,大输液注射剂和软膏剂为乙类 | ||||||||||||||||||||||||||||||||||||||||||
处方或非处方药 | 处方药 | ||||||||||||||||||||||||||||||||||||||||||
妊娠期用药方式 | 肠道外给药、皮肤外用 | ||||||||||||||||||||||||||||||||||||||||||
妊娠期用药安全分级 | D;X | ||||||||||||||||||||||||||||||||||||||||||
性状 | 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略溶于水,在稀酸或碱溶液中溶解。熔点为281~284℃。 | ||||||||||||||||||||||||||||||||||||||||||
贮存条件 | 避光置阴暗处保存,温度不应低于10℃,亦不宜超过35℃。 | ||||||||||||||||||||||||||||||||||||||||||
适应证 | 1.用于乳腺癌、消化道癌(包括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胆道系统癌和胰腺癌)、卵巢癌; 2.为治疗恶性葡萄胎和绒毛膜上皮癌的主要化疗药物; 3.浆膜腔癌性积液和膀胱癌的腔内化疗; 4.有颈部恶性肿瘤和肝癌的动脉内插管化疗;FDA未批准用于头颈部鳞癌全身化疗及辅助化疗。 5.局部治疗,如瘤内注射,其软膏用于皮肤癌以及乳腺癌的胸壁转移等; 6.尚可外用治疗多种皮肤疾病,如光线性角化病、日光性唇炎、鲍温病、Queyrat红斑增值病、鲍温样丘疹病、尖锐湿疣、寻常疣、扁平疣、白癜风、银屑病、着色性干皮病、表浅性基底细胞上皮瘤等。 |
||||||||||||||||||||||||||||||||||||||||||
药理作用 | ⑴药效学:在体内先转变为5-氟-2-脱氧尿嘧啶核苷酸,后者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阻断脱氧尿嘧啶核苷酸转变为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从而抑制DNA的生物合成。此外,还能掺入RNA,通过阻止尿嘧啶和乳清酸掺入RNA而达到抑制RNA合成的作用。 ⑵药动学:本药主要经由肝脏分解代谢,大部分分解为二氧化碳经呼吸道排出体外。约15%在给药1小时内经肾以原形药排出体外。本品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主要抑制S期细胞,大剂量用药能透过血脑屏障,静脉注射后于半小时内到达脑脊液中,并可维持3小时。t1/2α为10~20分钟,t1/2β为20小时。 外用软膏用14C同位素标记进行人的经皮吸收研究结果表明,整个面颈部单次涂药5%制剂1g(含药50mg)并保留12小时,约有用药剂量的5.98%的药物被吸收;如每天涂药两次(含药为100mg),其进入系统循环的药量为5~6mg。 |
||||||||||||||||||||||||||||||||||||||||||
不良反应 | 上市后监测到氟尿嘧啶注射剂的以下不良反应(发生率未知): ⑴胃肠系统: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痛、腹泻、便秘、腹胀、食管炎、消化道出血、肠胃胀气、肠炎、肠梗阻; ⑵血液及淋巴系统:骨髓抑制、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贫血; ⑶全身及给药部位反应:胸闷、虚弱、发热、高热、寒战、注射部位反应、粘膜溃疡、外周肿胀; ⑷代谢及营养:低钾血症、低钙血症、低钠血症、高氨血症、电解质失衡; ⑸皮肤及皮下组织:皮疹(包括荨麻疹、斑丘疹、瘙痒性皮疹、丘疹、红斑性发疹)、瘙痒、红斑、潮红、脱发、掌跖感觉丧失性红斑、指(趾)甲改变、皮肤干燥皲裂、剥脱性皮炎、皮肤色素沉着、口腔溃疡、粘膜炎; ⑹神经系统:头痛、头晕、感觉减退、震颤、神经毒性、帕金森病症状、意识丧失、言语障碍、脑病; ⑺血管及淋巴管:静脉炎、高血压、低血压、血栓栓塞; ⑻呼吸系统、胸及纵隔:呃逆、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咳嗽、鼻衄、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 ⑼心脏器官:心悸、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频发室性早搏)、心肌缺血、心脏毒性、心力衰竭; ⑽免疫系统: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 ⑾精神系统:精神障碍(包括但不限于幻听、幻视、烦躁、欣快)、睡眠障碍、意识模糊、嗜睡; ⑿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肌痛、背痛、关节痛、肌无力、肌痉挛; ⒀眼器官:视物模糊、过度流泪、泪道狭窄、视力变化、畏光; ⒁其他:食欲减退、肝生化指标异常、肾功能损害、感染、耳鸣、眩晕。 ⒂局部应用的不良反应有:接触性皮炎、皮肤红肿、糜烂、炎症后色素沉着、刺激、疼痛、光敏、瘙痒、疤痕、皮疹、溃疡、甲床变黑(可恢复)。 |
||||||||||||||||||||||||||||||||||||||||||
肝损伤 | ⑴肝毒性:
接受氟尿嘧啶治疗的患者会出现多种类型的肝中毒。接受氟尿嘧啶周期治疗的患者有70%血清转氨酶升高,指标异常程度与剂量有部分关系。通常情况下,血清转氨酶升高幅度较小,持续时间短暂,极少升高到正常值上限的五倍以上,不会表现出症状。通过肝脏显影可看到,血清酶升高可能会引起肝脂肪变性。肝活检结果表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微囊泡性脂肪症和门管区炎症。患者也可能出现临床明显地的肝损伤。发表文献中已有氟尿嘧啶引起临床明显肝损伤的单一病例报告,但数量极少,与氟尿嘧啶的关联性仍不明。肝内动脉灌注氟尿嘧啶也会引起血清转氨酶含量升高或化学性肝炎(比例未5%至7%)和胆道异常,但较少引起胆管狭窄或硬化性胆管炎综合征(常见于氟尿苷(FUDR)疗法)。文献系统评价表明,接受肝内动脉灌注氟尿嘧啶的患者出现胆管狭窄(硬化性胆管炎的征象)比例低于1%,而氟尿苷组的比例为5%至12%。灌注氟尿嘧啶也会引起肝转移瘤显著缩小和肝部分萎缩,从而导致小叶外观不规则(肝硬化的征象)。 氟尿嘧啶疗法引起的特有综合症是患者迅速昏迷,出现高血氨症、乳酸升高和呼吸性碱中毒。大剂量连续灌注氟尿嘧啶引起该综合征的概率最高。灌注氟尿嘧啶后1至2天,患者逐渐出现意识模糊和恍惚症状,随后昏迷。肝功能检测结果表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胆红素含量普遍正常,但血氨含量偏高(普遍>250 μg/dL),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性碱中毒,血清乳酸升高和氮血症。感染并发症很常见,但多数患者经过水化疗法和支持性护理后快速康复。出现该综合征的患者之后能够耐受低剂量的氟尿嘧啶,但有症状复发病例报告。致死率约为10%,多数是由败血症引起(而非肝功能衰竭)。该综合症的原因尚且未知,但与大剂量的化学疗法有关。尚未发现该综合征与其他嘧啶类似物(如卡培他滨 )有关。 ⑵损伤机制:氟尿嘧啶引起严重肝毒性的情况很少。肝中毒的原因是直接或固有肝毒性。肝损伤可能是由胸苷酸合成酶受抑制引起。此外,氟尿嘧啶主要经肝脏微粒体酶系统代谢,而代谢产生的毒性中间物可能是导致肝毒性的原因。大剂量氟尿嘧啶灌注导致的高血氨性昏迷有可能是由于线粒体功能受到抑制。然而,氟尿嘧啶能够穿透血脑障壁,部分的毒性原因为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⑶肝损星级:★ |
||||||||||||||||||||||||||||||||||||||||||
禁忌症 | ⑴当伴发水痘或带状疱疹时禁用本品。 ⑵哺乳期及妊娠期妇女禁用。 ⑶对本品及所含成分过敏者禁用。 |
||||||||||||||||||||||||||||||||||||||||||
注意事项 | ⑴除有意识地单用本品较小剂量作放射增敏剂外,一般不宜和放射治疗同用。 ⑵当伴发水痘或带状疱疹时禁用本品。有些人情况者应慎用:①肝功能明显异常;②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低于3500、血小板低于5万者;③感染、出血(包括皮下和胃肠道)或发热超过38℃者;④明显胃肠道梗阻;⑤失水或(和)酸碱、电解质平衡失调者。 ⑶开始治疗前及疗程中应每周检查周围血象。 ⑷静脉推注或滴注处药物外溢可引起局部疼痛、坏死或蜂窝组织炎,要及时处理。 ⑸双嘧啶脱氢酶(DPD)活性低下或缺失的患者发生严重或致命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DPD基因中某些纯合子或某些复合杂合子突变,导致患者DPD活性完全缺失或几乎完全缺失,这类患者中,出现由氟尿嘧啶引起的急性早发性毒性和严重、危及生命或致命的不良反应的风险会增加(如粘膜炎、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神经毒性)。而具有部分DPD活性的患者中,出现由氟尿嘧啶引起的严重、危及生命或致命的不良反应的风险也可能会增加。对于证据显示有急性早发或异常严重毒性的患者,意味着可能几乎缺失或完全缺失DPD活性,对该类患者进行监测,根据观察到的毒性的发作,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的临床评估,应暂停给药或永远终止使用氟尿嘧啶。对于完全没有DPD活性的患者,目前没有已被证明安全的氟尿嘧啶剂量。而对于具有部分DPD活性的患者,缺乏特殊试验数据为DPD活性低下的患者推荐合适的氟尿嘧啶治疗剂量。 ⑹心脏毒性:氟尿嘧啶可能会引起心脏毒性,包括心绞痛、心肌梗塞/缺血、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目前已报告的导致心脏毒性的风险因素是连续滴注给药,而不是静脉推注给药以及存在冠状动脉疾病。发现心脏毒性应暂停给药。对于心脏毒性消退的患者,恢复给药的风险尚未确定。 ⑺脑病:氟尿嘧啶可在没有肝脏疾病或其他未识别原因的情况下引起高氨血症性脑病、白质脑病、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脑病常和乳酸酸中毒同时发生。脑病的体征或症状包括精神状态改变、精神错乱、定向障碍、昏迷或共济失调。如果患者出现上述任何症状,暂停治疗并立即检测血清氨水平。如果血清氨水平升高,则开始降氨治疗。 ⑻神经系统毒性:氟尿嘧啶可能引起神经毒性,包括急性小脑综合征和其他神经系统事件。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意识模糊、定向障碍、共济失调或视力障碍。出现神经系统毒性应暂停给药。对于神经毒性消退的患者,目前没有充足的数据能明确恢复给药的风险。 ⑼腹泻:氟尿嘧啶可引起严重腹泻。对于出现3级或4级腹泻的患者应暂停给药,待症状消退或强度降至1级后方可继续治疗,并在后续治疗时需要降低剂量。必要时给予补液,补充电解质或止泻治疗。 ⑽掌跖感觉丧失性红斑:氟尿嘧啶可引起掌跖感觉丧失性红斑,也被称为手足综合征(HFS)。HFS的症状包括刺痛感、疼痛、肿胀和有压痛和脱屑的红斑。相比于氟尿嘧啶以推注方式给药,连续滴注给药时HFS更常发生。据报道,在之前接受过化疗的患者中HFS发生率更高。通常在氟尿嘧啶给药8到9周后观察到HFS,但可能更早发生。应建立HFS症状缓解的支持性措施。对于出现2级或3级HFS症状的患者应暂停给药;当HFS完全消退或严重程度降至1级时,再降低剂量恢复给药。 ⑾骨髓抑制:氟尿嘧啶可能引起严重致命的骨髓抑制,症状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通常在氟尿嘧啶给药后9至14天观察到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最低点。在给患者实施氟尿嘧啶的每个治疗周期之前,应提前获得全血细胞计数,如果按照每周或类似的时间表给药,则根据需要每周监测一次。如果发现骨髓抑制应暂停给药直至4级骨髓抑制消退,当骨髓抑制已经消退或改善至1级时,降低剂量恢复给药。 ⑿粘膜炎:氟尿嘧啶可引起粘膜炎、口腔炎或食管炎,这些可能导致粘膜脱落或溃疡。据报道,与连续静脉滴注给药方式相比,静脉推注给药的粘膜炎发生率更高。对于3级或4级粘膜炎患者应暂停给药,一旦粘膜炎消退或者改善至1级,则降低剂量恢复给药。 ⒀局部外用应注意以下事项:①面部损害涂药时可引起色素沉着。②角化明显的疾病可提高给药浓度。③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④肝肾功能不良、感染、水痘、心脏病等慎用。⑤不可用于黏膜。⑥用药期间出现毒性反应,立即停药。 ⒁本品能透过胎盘屏障并能进入乳汁,对胎儿和婴儿造成损害。因此,严格禁止孕妇或哺乳期妇女使用。 |
||||||||||||||||||||||||||||||||||||||||||
药物相互作用 | ⑴曾报告多种药物可在生物化学上影响本品的抗癌作用或毒性,常见的药物包括甲氨蝶呤、甲硝唑及四氢叶酸。 ⑵氟尿嘧啶与甲氨蝶呤合用,应先给甲氨蝶呤,4~6小时后再给予氟尿嘧啶,否则会减效。先予甲酰四氢叶酸钙(CF)60~300mg点滴,继用本药可增加本药的疗效。 ⑶别嘌醇可以减低本品所引起的骨髓抑制。 |
||||||||||||||||||||||||||||||||||||||||||
配伍禁忌 | 氟尿嘧啶与酸性药物混合或在强碱性环境中,氟尿嘧啶降解增加,应避免配伍。 | ||||||||||||||||||||||||||||||||||||||||||
输液调配 | ⑴氟尿嘧啶注射液:一次0.5~1g稀释于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1000ml中。 ⑵注射用氟尿嘧啶:每0.25g必须先用适量灭菌注射用水溶解,一次0.5~1g药物溶解液稀释于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1000ml中。 ⑶新鲜调配为无色的澄明液体。氟尿嘧啶注射液pH为8.4~9.2,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调配的稀释液pH为8.0~9.0。 【稳定性】用0.9%氯化钠注射液、5%或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调配的lmg/ml氟尿嘧啶稀释液,25℃、37℃放置12h,其性状、pH与含量无变化。 |
||||||||||||||||||||||||||||||||||||||||||
给药说明 | ⑴可口服、局部应用(瘤体内注射、腔内、外用)、静脉注射或滴注,但由于本品具有神经毒性,不可用作鞘内注射。 ⑵口服虽能吸收,但血药浓度达峰时间较长,而体液分布和浓度不恒定,其生物利用度哺乳静脉给药。 ⑶用本品时不宜饮酒或同时用阿司匹林内药物,依旧爱你少消化道出血的可能。 ⑷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特别是有骨髓抑制者,剂量应减少。 |
||||||||||||||||||||||||||||||||||||||||||
用法与用量 | ⑴成人常用量:①静脉滴注,一日0.5~1.0g或按体表面积0.3~0.5g/m²,每3~4周连用5日;也可一周1次,一次0.5~0.75g,连用2~4周后休息2周作为一疗程。滴注速度不少于6~8小时,可用输液泵连续给药维持24小时。疗效较好而毒副反应相应较轻。②动脉插管注射(多用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一次0.75~1.0g。 ⑵小儿常用量:静脉滴注,一次按体重10~12mg/kg。 ⑶联合化疗,常用有:①丝裂霉素、氟尿嘧啶和长春新碱(MFO),用于消化道腺癌;②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和氟尿嘧啶(CMF),用于乳腺癌;③氟尿嘧啶、阿霉素、丝裂霉素(FAM)或氟尿嘧啶、阿霉素和亚硝脲内(CCNU或MeCCNU),用于胃癌或胆道系统和胰腺癌。 ⑷浆膜腔内注射,尽量抽尽积液后,注入500~1000mg(溶于氯化钠注射液50~100ml),也可加用丝裂霉素10mg(置另一注射器中)和顺铂50~60mg,然后转动体位使药物与胸、腹膜腔多方面接触,每7~10日可重复一次,连用3~5次为一疗程。动静脉给药可用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浓度不高于50mg/ml。 ⑸局部外用,一日1~2次。 ⑹植入剂。推荐用量:①老年晚期癌症病人的姑息性化疗:按体表面积一次皮下植入0.2g/m2,每10天1次,连用两次后休息10天为一疗程或遵医嘱。②联合化疗:每次按体表面积0.5g/m2植药,每三周重复,二至四次为一疗程或遵医嘱。③体表肿瘤或手术中植药:一次0.2~0.5g/m2或遵医嘱。 用法:皮下给药。①患者双上臂内侧、外侧,双下腹部腹壁等可植药部位作为植药区域, 植药区应无急、慢性皮肤疾病,结节状疤痕。②植药部位常规消毒后,用0.5%利多卡因在植药区域皮下做辐射状组织浸润麻醉,浸润范围视植药区域大小而定。③局麻后持专用植药针沿深筋膜与肌肉之间(见图2)缓慢进针,穿刺3~5cm后,将植药针后退1cm,植入本品约20mg(一管装药量);植药针再后退1cm植入第二个20mg,依次植入。一个植药通道不得超过80mg。④完成第一植药通道植药后,呈辐射状进行第二植药通道穿刺,植药程序同③。⑤一个植药区域呈辐射状分布植药通道5~6个。每一植药区域植药总量腹部不超过0.46g,上臂不超过0.3g。⑥植药完毕后,穿刺点用75%酒精棉球压迫1~2分钟,用创可贴保护创面。 |
||||||||||||||||||||||||||||||||||||||||||
剂型与规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