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
Orostachyis Fimbriatae Herba |
其他名称 |
瓦玉、屋松、岩笋、向天草、瓦花、瓦塔、瓦霜、天蓬草、昨叶荷草 |
是否批准注册 |
2015版药典收载 |
来源 |
本品为景天科植物瓦松Orosta.chys fimbriata(Turcz.)Berg.的干燥地上部分。 |
基本药物 |
基药 |
医保类别 |
2021版医保支付 |
性状 |
本品茎呈细长圆柱形,长5~27cm,直径2~6cm。表面灰棕色,具多数突起的残留叶基,有明显的纵棱线。叶多脱落.破碎或卷曲,灰绿色。圆锥花序穗状,小花白色或粉红色,花梗长约5毫米。体轻,质脆,易碎。气微,味酸。 |
采收加工 |
夏、秋二季花开时采收,除去根及杂质,晒干。置通风干燥处贮藏。 |
性味归经 |
性凉,味酸、苦。归肝经、肺经、脾经。 |
功能主治 |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用于血痢,便血,痔血,创口久不愈合。 |
形态特征 |
二年生草本植物,基生叶莲座状排列,短。先端为白色附属物,半圆形,边缘有流苏状,中央有1针状尖头。茎生叶线形至倒卵形,长1.9~3厘米,,宽0.2~0.5厘米,先端长尖。花茎高10~20(~40)厘米。总状花序或圆锥状花序。苞片线形,花梗长达1厘米。萼片长圆形,长1~3厘米,花瓣红色或白色,长卵状披针形或针形,雄蕊短于或几与花瓣等长,花药紫色。蓇葖果长圆形,种子多数,卵形。花期8~9月,果期9~20月。 |
禁忌症 |
脾胃虚寒者忌用。 |
生境分布 |
生于海拔1600米(青海及甘肃可达3500)以下的屋顶瓦缝、墙头、山坡石缝及长苔藓的树干上。分布于全国各省区。 |
用法与用量 |
内服:3~9g,煎服,捣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煎水熏洗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
剂型与规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