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
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 |
其他名称 |
炒川楝子、苦楝子、石茱萸、楝实、楝子、仁枣、金铃子、川楝实、川楝树子 |
是否批准注册 |
2015版药典收载 |
来源 |
本品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成熟果实。 |
基本药物 |
基药 |
医保类别 |
2021版医保支付 |
性状 |
果实类球形,直径2~3cm。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微有光泽,具深棕色小点。顶端有花柱残基,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成空隙,果肉松软,淡黄色,遇水润湿显粘性。果核球形或卵圆形,质坚硬,两端平截,有6~8条纵棱,内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长圆形的种子1粒。气特异,味酸、苦。 本品的配方颗粒为棕黄色至黄棕色的颗粒;气微,味酸、苦。 |
采收加工 |
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杂质,干燥。置通风干燥处,防蛀贮藏。 |
性味归经 |
性寒,味苦;有小毒。归肝、小肠、膀胱经。 |
功能主治 |
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用于肝郁化火,胸胁、脘腹胀痛,疝痛,虫积腹痛。 |
形态特征 |
川楝子是楝科落叶乔木川楝的果实,原物种高10余米;幼枝密被褐色星状鳞片,老时无,暗红色,具皮孔,叶痕明显。2回羽状复叶长35~45厘米,每1羽片有小叶4~5对;具长柄;小叶对生,具短柄或近无柄,膜质,椭圆状披针形,长4~10厘米,宽2~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两面无毛,全缘或有不明显钝齿,侧脉12~14对。圆锥花序聚生于小枝顶部之叶腋内,长约为叶的1/2,密被灰褐色星状鳞片;花具梗,较密集;萼片长椭圆形至披针形,长约3毫米,两面被柔毛,外面较密;花瓣淡紫色,匙形,长9~13毫米,外面疏被柔毛;雄蕊管圆柱状,紫色,无毛而有细脉,顶端有3裂的齿10枚,花药长椭圆形,无毛,长约1.5毫米,略突出于管外;花盘近杯状。子房近球形,无毛,6~8室,花柱近圆柱状,无毛,柱头不明显的6齿裂,包藏于雄蕊管内。核果大,椭圆状球形,长约3厘米,宽约2.5厘米,果皮薄,熟后淡黄色;核稍坚硬,6~8室。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
肝损伤 |
能使心、肝、肾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能导致中毒性肝炎。 |
注意事项 |
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或持续服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
生境分布 |
生长于丘陵、田边;有栽培。我国南方各地均产,以四川产者为佳。 |
用法与用量 |
内服:5~10g,煎服,用时捣碎。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
剂型与规格 |
饮片 |
|
|
|
|
|
暂无 |
配方颗粒 |
1g相当于饮片3.4g |
|
|
|
|
暂无 |
炒川楝子配方颗粒 |
|
|
|
2022年新增 |
20% |
暂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