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 Euphorbiae Hirtae Herba |
其他名称 | 乳籽草、飞相草、大飞扬、大乳汁草、节节花 |
是否批准注册 | 2015版药典收载 |
来源 |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飞扬草Euphorbia hirta L.的干燥全草。 |
医保类别 | 2021版医保支付 |
性状 | 本品全草长20~50cm,地上部分被毛。根细长弯曲,表面土黄色。茎近圆柱形,直径1~3mm,表面黄褐色或浅红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白色,中空。叶对生,皱缩,纸质易碎,完整叶展平后呈披针状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3cm,宽 0.5~1.3cm,灰绿色至褐绿色,先端急尖,基部偏斜,边缘有细锯齿。杯状聚伞花序密集呈头状,腋生。气弱而特异,味微苦。 |
采收加工 | 夏、秋两季采挖,洗净,晒干。置干燥处贮藏。 |
性味归经 | 性凉,味辛、酸;有小毒。归肺、膀胱、大肠经。 |
功能主治 | 清热解毒,利湿止痒,通乳。用于肺痈,乳痈,疔疮肿毒,牙疳,痢疾,泄泻,热淋,血尿,湿疹,脚癣,皮肤瘙痒,产后少乳。 |
形态特征 | 一年生草本。根纤细,长5~11厘米,直径3-5毫米,常不分枝,偶3~5分枝。茎单一,自中部向上分枝或不分枝,高30~60(70)厘米,直径约3毫米,被褐色或黄褐色的多细胞粗硬毛。叶对生,披针状长圆形、长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厘米,宽5~13毫米,先端极尖或钝,基部略偏斜;边缘于中部以上有细锯齿,中部以下较少或全缘;叶面绿色,叶背灰绿色,有时具紫色斑,两面均具柔毛,叶背面脉上的毛较密;叶柄极短,长1~2毫米。花序多数,于叶腋处密集成头状,基部无梗或仅具极短的柄,变化较大,且具柔毛;总苞钟状,高与直径各约1毫米,被柔毛,边缘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腺体4,近于杯状,边缘具白色附属物;雄花数枚,微达总苞边缘;雌花1枚,具短梗,伸出总苞之外;子房三棱状,被少许柔毛;花柱3,分离;柱头2浅裂。蒴果三棱状,长与直径均约1~1.5毫米,被短柔毛,成熟时分裂为3个分果爿。种子近圆状四梭,每个棱面有数个纵糟,无种阜。花果期6~12月。 |
注意事项 | 孕妇慎用。 |
用药交代 | 【相关药方】 1、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消化不良,肠道滴虫:飞扬草2~10两。水煎,分2~4次口服。 2、慢性气管炎:鲜飞扬草4两,桔梗3钱。水煎2次,每次煎沸2小时,过滤,两次滤液混合浓缩至60毫升,加白糖适量。每次服20毫升,每日3次。10天为一疗程,连服两个疗程。 3、湿疹:飞扬草2斤,黑面叶4斤,毛麝香半斤。加水4万5千毫升,煎成1万5千毫升。根据湿疹部位可选择坐浴、湿敷或外涂。有感染者加穿心莲内服。 4、脚癣:飞扬草330克,白花丹220克,小飞扬、乌桕叶、五色梅、扛板归各110克。水煎2次,过滤去渣,浓缩成1000毫升。搽患处。 |
生境分布 | 生于路旁、草丛、灌丛及山坡,多见于砂质土。分布于广西、云南、湖南、江西、福建、台湾等地。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等热带与亚热带地区亦有分布。 |
用法与用量 | 内服:6~9g。外用:适量,煎水洗。 |
剂型与规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