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
Dioscoreae Hypoglaucae Rhizoma |
其他名称 |
萆薢、黄萆薢、百枝、竹木、赤节、白菝葜、金刚、硬饭团、山田薯、土薯蓣、蔴甲头 |
是否批准注册 |
2015版药典收载 |
来源 |
本品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 Dioscorea hypoglauca Palibin 的干燥根茎。 |
基本药物 |
基药 |
医保类别 |
2021版医保支付 |
性状 |
本品为不规则的薄片,边缘不整齐,大小不一,厚约0。5mm。有的有棕黑色或灰棕色的外皮。切面黄白色或浅灰棕色,维管束呈小点状散在。质松,略有弹性。气微,味辛、微苦。 |
采收加工 |
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置通风干燥处贮藏。 |
性味归经 |
性平,味苦。归肾、胃经。 |
功能主治 |
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缠绕藤本。根茎横生,近于地面,竹节状。叶互生,三角状心形,或卵状披针形,顶端渐尖,边缘波状,叶片干后近乎黑色,下面常盖有白色粉状物。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穗状,单生成2~3枝簇生于叶腋,花序基部的花通常2~3朵集在一起,至花序的顶端通常单生;雄花雄蕊3,开放后药隔变宽,退化雄蕊3,有时存在,常与发育3雄蕊互生;雌花序穗状,单生,很少双生,雌花花被6,子房下位,退化雄蕊呈花丝状,柱头3裂。蒴果成熟后反曲下垂,翅宽超过长度或近于等长,表面栗褐色,成熟后顶端开裂。种子四周围以薄膜状的翅,通常两两迭生,着生于每室的中央。花期5~8月。果期6~10月。 |
禁忌症 |
肾虚阴亏者忌服。 |
生境分布 |
生于山地疏林或灌丛中。分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
用法与用量 |
内服:9~15g,煎服。 |
剂型与规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