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 melatonin | |||||||
其他名称 | 褪黑素、美拉酮宁、抑黑素、松果腺素、MLT | |||||||
是否批准注册 | 国内暂无生产,无进口 | |||||||
基本药物 | 非基药 | |||||||
医保备注 | 非医保 | |||||||
处方或非处方药 | 非处方药 | |||||||
适应证 | 主要作用是改善睡眠,可用做失眠的治疗。 | |||||||
药理作用 | ⑴药效学:褪黑激素主要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胺类激素。主要有以下作用:①改善睡眠:能缩短睡前觉醒时间和入睡时间,改善睡眠质量,睡眠中觉醒次数明显减少,浅睡阶段短,深睡阶段延长,次日早晨唤醒阈值下降。有较强的调整时差功能;②延缓衰老:机体内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时可能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与衰老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常机体内自由基的产生与消除处于动态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自由基便会引起生物大分子如脂质、蛋白质、核酸的损伤,导致细胞结构的破坏和机体的衰老。褪黑激素通过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和抑制脂质的过氧化反应保护细胞结构、防止DNA损伤、降低体内过氧化物的含量;③对自由基产生的物理和化学致突变性和致癌性有拮抗作用。褪黑激素通过骨髓T-细胞促进内源性粒性白细胞/巨噬细胞促进积聚因子的产生,可作为肿瘤的辅助治疗;④调节免疫:褪黑素能协同IL-2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强脾细胞NK和LAK活性,促进IL-2的诱生;使得巨噬细胞的杀伤活性及IL-1的诱生水平均明显提高,对巨噬细胞的功能有选择性调节作用。褪黑激素还具有活化人体单核细胞,诱导其细胞毒性及IL-1分泌的功能。 ⑵药动学:血液中的褪黑激素有70%~75%在肝脏代谢成6-羟基褪黑激素硫酸盐形式后,经尿(80%)和粪(20%)排出体外;另5%~7%转化成6-羟基褪黑激素葡醣苷酸形式,不会造成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且其生物半衰期短,在口服7~8小时即降至正常人的生理水平,所以其毒性极小。 |
|||||||
不良反应 | 褪黑激素可引起恶心,情绪波动,发脾气和易怒。在老年人中,它可能导致血流量减少和体温过低。较高剂量似乎会导致较长时间的困倦。 | |||||||
注意事项 | ⑴以下人群要慎用:1.未成年人;2.妊娠期妇女;3.心脑疾病患者;4.肝肾功能不全者;5.酒精过敏者。 ⑵长期服用,可产生依赖性; |
|||||||
药物相互作用 | ⑴服用褪黑素不能同时服用阿司匹林。服用褪黑素时最好不抽烟,因为吸烟能破坏褪黑素。同时也不能大量饮酒。 ⑵在服用华法林的患者中,一些证据表明可能存在增强的药物相互作用,从而增加了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和出血风险。 |
|||||||
用法与用量 | 口服:每次10mg,一日1次,睡前20~30分钟服用。 | |||||||
剂型与规格 |
|